
1992年,张立廷东拼西凑筹资30万元成立贵阳钎具厂,当时厂里职工不到30人,是一个典型的作坊式小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张立廷以准确的发展定位、高效的管理和品牌战略,实现了公司生存、发展和品牌三大跨越,一步步发展成为贵州三占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企业综合实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钎具行业前三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成为国内钎具行业中少数几家具备钎具用钢冶炼、轧制、制钎等完整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
找准思路打开出路
与多数企业家一样,张立廷的创业历程充满艰辛。在企业刚成立时,厂里的生产设备只有几台旧车床,在车间抬头能看到天,厂区到处是荒草,办公室就是几间小平房,条件极其简陋。张立廷带领全体职工平整厂房、安装设备、购买原料,就这样开始生产了。“三占”牌产品生产出来后,张立廷发动业务员背着产品钻山沟、进工地,向工地负责人推销。但由于新产品用户已开始不易接受,打开市场局面的初衷收效甚微。面对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银行又催收贷款利息的双重困境,张立廷及时调整思路,采取试用后满意再付款,以及先付款多优惠等推销办法,逐步取得了客户的认可。由于产品质量较好,价格比其他厂家低10%以上,售后服务优良,“三占”牌钎具的品牌形象一步步树立起来。
企业开始盈利后,张立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1993年,张立廷将企业几十万元盈利投入再生产,扩大产品生产范围,产品由单一的钎头增加到球齿钎头、镐钎、潜孔钻头、锥形连接钎杆等,并逐步加大了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锥形连接钎杆产量,“三占”品牌逐步在国内打响,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三占”牌钎具不仅在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库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且批量出口多个国家。经过几年脚踏实地的奋斗,张立廷领着员工把钎具厂这条弱不禁风的小木船,逐渐改造成了一条战斗力强的铁壳船。
开拓创新谋发展
为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张立廷在制度和技术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经营管理上,张立廷率先在企业中引入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英国UKAS国际标准认证,制定了“创一流产品质量、树‘三占’品牌形象、上管理水平等级、赢五洲顾客赞誉”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摒弃了企业最初的粗放经营管理及落后工艺,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在成本管理上,通过采取市场倒推的方法,以市场能接受的价格、企业目标利润、财政税金来倒推生产成本,并以实施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将工人工资与产量、质量、成本全额挂钩,使得产品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在产品开发上,成立了钎钢(具)科研开发技术中心,并与贵州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广州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专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了“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合作平台,开发出了SF30新材料钢、捣固镐、冲击杆、附杆等优质新产品。通过对市场前景的大胆预测和认真分析,张立廷筹集2000万元组织实施了《优质凿岩钎具原材料的开发》技改项目,2005年9月项目顺利投产后,助推企业跃上了产值3亿元,销售收入近2亿元,税金达1000万元的新台阶。
近年来,张立廷不断深化企业体制创新,使企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是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适应市场要求,增强了各子公司的市场主体意识。二是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加大对新产品研发、专利技术的奖励力度。三是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分配制度上实行计件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和公司领导班子年薪制等办法。
天道酬勤,因工作业绩出色,张立廷及其企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公司研发的主导产品B22成品钎获省、市名牌产品称号,并被中国钎协评定为《B22钎杆寿命指定达标单位》,先后注册了11个国内商标、1个国际商标、1个发明专利和5个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入选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张立廷本人也被评为贵州省“创业之星”、贵州省劳动模范和首届贵阳创新创业人才,并当选贵阳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回顾16年来的创业发展历程,就是因为有创新的思维,大胆的作为,牢牢把握科技兴企的主题,不断创建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张立廷正带领全体员工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