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引进人才政策的演变发展, 与大多数发达移民国家和地区类似, 经历了从原始、粗放引进一般劳动人口到依法、按需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的过程。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成为香港吸引全球人才的最大资本。
香港是典型的移民城市, 现有人口700 万, 其中华人约占95%, 外国人约占5%。1840 年之前, 香港只是一个5000 人口的小渔村。100 多年来, 香港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发展和调整的机遇,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引进人才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成为全球公认的金融、贸易、航运及旅游中心。
香港引进人才政策的演变
香港引进人才政策的演变发展, 与大多数发达的移民国家和地区类似, 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粗放引进一般劳动人口到依法、按需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的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 年之前, 原始的自由出入。这个阶段香港经历了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新界”划入香港、中国抗战胜利及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大批从北美、澳洲、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以及从国内大城市出逃的一批前官宦、富豪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香港停留定居, 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也给香港带来了宝贵的发展资金和管理经验。1950 年之前, 内地与世界各国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到香港居住, 没有任何限制。
第二阶段是1950~1980 年,初步建立移民制度。1950 年之后,中国内地居民前往香港必须持有有效通行证, 香港和内地之间开始实行边境管制, 并尝试建立移民配额制度。但是, 面对大量非法移民的涌入, 港府因种种原因“欲拒还迎”, 并未坚决实行配额管理。这一阶段, 香港获取了大量廉价、优质的人力和人才资源,配合其经济调整和转型( 从转口港向工业化转型, 再从工业化向多元化转型), 促进了香港经济繁荣和飞速发展。1971 年到1980 年,香港GDP 年均增长率为9.7%, 被世界喻为“经济奇迹”。
第三阶段是1980 年至今, 依法按需引进专业人才。1980 年10 月, 香港政府对大陆非法入境者的政策修改为即捕即解, 全部遣返大陆。原有移民管理制度演化为两个部分: 一是为照顾香港居民家庭团聚,1982 年港府与内地商定实行单程证配额制。二是从香港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出发, 依法引进紧缺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如为了如期完成新机场及相关工程,1990 年5 月, 香港推行了“香港新机场及有关工程特别输入劳工计划”, 输入人员配额为1.7 万名。1994 年3 月,香港推出“输入中国专业人才实验计划”, 香港公司可以从内地36 所重点大学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名额为1000 人。 1999 年和2001 年, 香港先后推出“ 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和“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 主要吸引有助于提高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具有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资历的内地专业人士。目前这些计划已被新计划取代。
“专才计划”与“优才计划”
2003 年7 月, 香港启动新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简称“专才计划”, 旨在吸引内地具有相关资历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港工作。至2009 年底, 该计划共引进33488 名内地专业人才来港工作, 目前仍在实施之中。
2006 年6 月, 香港推出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计划”, 取代了先前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优才计划”设有一定配额, 每年配额为1000 个, 旨在吸引中国及海外的高技术人才或优秀人才赴港定居, 借以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该计划正式引入了发达移民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分制, 要求申请人必须首先符合基本资格的要求, 才可根据两套计分制度的其中一套获取分数, 与其他申请人竞争配额。至2009 年底,1479名优秀人才通过该计划入港, 目前仍在实施之中。
2008 年5 月, 香港特区政府实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回港就业安排计划”。非本地应届毕业生据此安排提出留港申请, 只需提交在港毕业证明便可获准延期逗留12 个月而不受逗留条件限制。这期间, 可在港自由就业或转换工作。已离港的非本地毕业生亦可按此安排回港工作, 但条件是必须先在港觅得一份工作, 他们亦可获准在港逗留12 个月及自由就业。
此外, 对紧缺的海外人才香港仍一如既往敞开大门。规定为:海外专业人士如具备香港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别技能、知识或经验, 或能够对本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便可根据一般就业政策申请来港工作。申请人须已确实获得聘用, 而薪酬福利须与当前本港的市值工资大致相当。资料显示,2009 年共有20988 名海外专业人才根据一般就业政策获准来港工作。
随着“专才计划”、“优才计划”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回港就业安排计划”的提出, 港府引进专业人才的相关管理日趋系统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并逐步形成了新的人才引进管理体系。
引进标准:“香港发展需要”
“香港发展需要”是港府引进人才操作最重要的考量标准。
无论是面向全球的“优才计划”还是面向内地的“专才计划”,最终获得批准的都是香港急需和紧缺的人才。其中九成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会计、科技、电信、教育和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循“一般就业政策”由雇主聘用引进的海外人才, 也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当。2009 年的签证数据显示,“一般就业政策”引进人员占当年总引进人数的87%, 其中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占57%,运动员及演员占20%, 教师、教授占10%。上述引进人才比较集中的行业, 也正是香港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
“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否决案例更能说明问题: 一名来自内地的石油勘探专业的博士, 在申请资料评估得高分的情况下被咨询委员会否决。委员会认为, 香港是金融和航运中心, 没有石油可开采。这位博士不能向委员会证明自己将来在香港会有发展。
引才优势: 低赋税与经济自由
香港地域狭窄, 缺乏自然资源, 很难靠自然条件吸引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 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是香港吸引全球人才的最大资本。
香港的税收制度和全港“自由港”政策, 领先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更令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香港不征收增值税、销售税或资本增值税, 只有在香港赚取的收入才需课税, 税率属全球最低之列。香港对居民实行基本免费的医疗保障, 包括临时工作的非永久居民, 对居民子女实行九年免费教育, 香港教育和专业证书与国际接轨, 而且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可享受141 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的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入境待遇。
最新的资料显示, 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联合发布2010 年经济自由度指数, 美国在全球排名第八, 较一年前下滑了两位, 香港则连续第16 年名列榜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2010 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 香港在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超越美国。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香港取代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 世界银行麾下国际金融公司发表的《2010 年营商环境报告》, 香港继续维持营商环境全球第三的声誉; 而美国《福布斯》杂志每年公布的税赋指数排名( 直接关联资本和人才吸引度),香港已多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